2002年3月4日,海尔集团设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大街的“海尔大厦”正式开业。在剪彩仪式上,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购买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海尔在美国的总部,对海尔集团海外战略是一个质的飞跃,它表明美国市场对海尔的认知,也代表海尔对美国市场的承诺,即海尔要在美国扎根开花,“海尔大厦”是永远的、持久的。
海尔集团进军美国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渐被美国消费者认同的过程。
海尔集团从1999年成立美国海尔贸易公司并在南卡州坎姆顿市建立工厂,通过高质量和差异化的产品逐渐打开市场,目前已实现“设计、生产、制造”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美国《财富》杂志记者在3月4日举行的“海尔全球经理人会”上采访张瑞敏首席时曾问:“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市场,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瑞敏首席说:最困难的是如何让美国消费者认同海尔产品。而海尔通过向美国消费者提供解决用户难题的方案,通过差异化的产品逐渐赢得了美国消费者的心。
美国家电产品业内权威的《纽约家庭经济杂志》的编辑格里·贝蒂(Gerry Beatty)认为,海尔的成功源于产品的质量;比起美国产品,海尔家电设计新颖,而且功能更为丰富。海尔的产品是他们自己最好的广告,一般人就算是奔着其他品牌去,但经过海尔的产品时也会被强烈吸引而驻足。
2002年1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戴让·芬达在《惠而浦,当心》一文中写道:“海尔以闪电方式占领美国小型电冰箱市场。几年前,海尔注意到美国大学生希望能够在冰箱上加把锁,宾馆希望冰箱具有除霜功能,海尔做到了,因而卖了不菲的价格。公司占据美国40%的市场份额,也迫使三洋这样的公司不得不紧随其后。”
目前海尔产品已进入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8家销售。已在美国市场投放了近百个系列2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创新的速度让美国家电公司感到巨大的压力。
海尔小型冰箱已占美国市场的50%的份额,海尔酒柜占60%的市场份额,海尔酒柜被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先生称为“世界上没有对手的产品”,2001年销售额达到1.4亿美元,在美国家电生产商中排名第五位,并计划在3年之内突破10亿美元。
海尔进军美国市场的目标就是要成为美国一流品牌。“海尔大厦”的启用,为海尔品牌长期在美国扎根向美国公众树立了信心。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接受了海尔,关键在于他们认为海尔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造。
在热闹的“海尔大厦”剪彩酒会上,有记者问张瑞敏首席:“此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瑞敏首席十分平静地说:“美国‘海尔大厦’开业,是海尔开拓海外市场质的变化,是海尔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今天,所有来参会的人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但海尔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再美丽、再辉煌的脚印也只能属于过去,从现在开始,我心中已有了下一个目标。十多年来,海尔就是保持这种心态,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抓住每一次可发展的机会,海尔今天才可能站在这座大厦里!”
的确,仔细观察一下,喧闹的“海尔大厦”庆祝现场已不见从青岛来的海尔人踪影。原来,剪彩仪式过后,他们已回酒店研究美国市场去了。春节刚过,从2月26日,他们即远征德国柏林国际家电电器展览会,以“Haier Line”系列新品轰动展览会;与此同时,海尔第二届全球经理人年会召开。尤其要说的是,本次柏林、美国之行,海外推进本部的年轻人发扬了奋力拼搏、事不过夜的精神,从布展到谈判,在近十天的时间内,没有人睡过一个囫囵觉,为的是争抢每一个有价值的定单;海外经理人当天提出的要求,他们连夜落实。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海外经理人也都精神抖擞。从柏林到纽约,海尔全球经理人一路脑力激荡,欧洲海尔贸易公司总裁亚默瑞创新出一套全新的整合全球资源的“T to T”(贸易对贸易)的经营战略,将大大促进海尔世界品牌运营的进程。
海尔在中国总部的大楼与美国“海尔大厦”一样是外方内圆,张瑞敏首席说:“海尔无论做成多大,根永远是中国的,没有中国总部的大楼,也就不会有今日的美国大厦。”
“海尔大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座大楼,而成为一种海尔创世界名牌精神的象征。有了这种创新的海尔精神,我们不仅仅会拥有“美国大厦”,还会有“欧洲大厦”、“中东大厦”、“东南亚大厦”……海尔会走遍世界!
图为张宏喜总领事(右二)、张瑞敏首席(中)、迈克(左一)、亚默瑞(右一)等为“海尔大厦”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