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是青岛首个“企业家日”。这一天,一场高规格的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举行。
座谈会上,张瑞敏谈了他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企业家精神强调的不是企业家本人应该具有的精神,而是企业家应该创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人都拥有企业家精神。”
发言结尾,张瑞敏表示,希望从今天开始,青岛自己的企业率先在全国在全球做出示范,让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具备企业家精神。
听得出,张瑞敏似乎有一种紧迫感。
4天之后,一个重磅消息在平静中到来。
11月5日,海尔集团第八届职工代表大会,72岁的张瑞敏主动提请不再参与新一届董事提名,仅受邀担任名誉主席。同时,周云杰当选新一届董事局主席,并受聘为首席执行官;梁海山受聘为总裁。
海尔创业37年来创始人的首次传承,以一种如此简单直接的方式,让外界颇感意外。
这正是张瑞敏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接对外传递的信息:
老子思辨的哲学思想带给张瑞敏很多启示,他曾经引用《道德经》中“太上,不知有之”对好的企业领导做过一个定性描述,“员工不知道你的存在。”
回想他11月1日的公开发言,他真正想表达的是,让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具备企业家精神,海尔能成功,其他企业也能成功。
1
2013年,移动互联网兴起之时,张瑞敏邀请《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到海尔参观。
在此之前,张瑞敏曾多次推荐过《失控》,其中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凯文·凯利在这本书中提到,相对于利用一个智商超群的、体积庞大的机器人进行太空探险计划,不如释放成千上万的、智能平常的小机器人更为可行,尽管前者处理能力更强,但行事笨重,反应迟缓,而后者则灵活敏捷。
在这里,分布式的能动性缓慢演进,最终实现了整体调配无法完成的任务。
这很容易让张瑞敏想起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2003年年初,张瑞敏当选“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成为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与此同时,海尔在全球各地建厂,成为真正的世界品牌,其标志之一就是海尔点亮在东京银座的“Haier”。
面对荣誉和成绩,张瑞敏却开始思考如何防范“大企业病”的问题,他在接受《麦肯锡管理论丛》采访时说,他最担心的就是海尔成为泰坦尼克号,“为了防止下沉的噩运,不仅要船长一个人着急,每个人都要和船长一样着急。”
彼时,全球化的扩张和网络化的到来,如何让员工成为直接面对用户的“网络节点”,快速了解用户需求,并快速对用户需求作出响应,就成为海尔这艘巨轮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难题。
2005年9月20日,张瑞敏在海尔全球经理人年会上首次提出:
海尔在全球市场中取胜的竞争模式就是“人单合一”,目的是让每一个员工找到自己的市场和用户,将管理聚焦在员工和用户两大要素的“端到端,零距离”。
此后,面对移动互联网兴起带来的技术变革热潮和中国大地上的创业热潮,张瑞敏也在不断思考人单合一和物联网时代组织变革的结合。
凯文·凯利在海尔呆了两天,提出一个建议,海尔一定要变成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带来的是生态,而不应该再是科层组织。
这跟海尔从2012年开始志在完全去除中间层的改革不谋而合。
2015年9月19日,张瑞敏在“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探索十周年暨第二届海尔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论坛”上正式表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进入2.0阶段,即海尔将建立一个共创共赢的平台,颠覆原来的传统模式,实现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和员工创客化。
其最重要标志是,海尔这个大型航母已被拆分出200多个创业小微,组成超级舰队,有3800多个小微节点。
这一轮改革被形象地称为,“砸组织”。
媒体评价,从“砸冰箱”到“砸组织”,除了同样痛苦而激烈,在不少人看来,相同的一点还在于把准了时代脉搏,尤其是比市场先行一步。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张瑞敏指出,两件事最根本的共同点在于,海尔始终在追求“人的价值第一”。
2
可以想象的是,这种大规模的改革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
这几年,对于海尔管理的讨论不绝于耳,同时也伴随着对张瑞敏不断提出新管理思想的指摘。
张瑞敏曾引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自己,也为海尔打气。
但张瑞敏自己也非常清楚,验证管理思想的最有效办法无疑是在实践中验证,要拿成绩说话。
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厂。
1999年,海尔去美国建厂,一开始就坚持“真枪实弹”的自主创牌。
2006年,海尔推出高端品牌卡萨帝。
正是在品牌化、全球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布局上的前瞻性,海尔智家才能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2009年12月,张瑞敏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又明确提出,中国企业必须从大规模制造改变为大规模定制。他当时还考虑到成本问题,认为大规模定制也要实现低成本,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
这是卡奥斯最早的雏形。
以“上帝视角”来看,张瑞敏对行业趋势和产业变革的预测似乎每每都能成为现实。
与其说张瑞敏在“预测未来”,不如说他在“创造未来”,“自以为非就是不断创造新的未来。”
海尔战略层面的“蓝图规划”之所以能成为行业发展的“现实画卷”,其根本动力就在于“人单合一”。
外人看到或者听到的是海尔严苛的管理,外人看不到的是,海尔平台对员工的包容和支持。
去年疫情爆发伊始,全国口罩紧缺,海尔四个年轻人自己发现机会创业做物资对接平台,48小时内便上线了医疗物资供需平台汇聚医疗物资,后来又迅速升级为企业复工增产服务平台。
如今,这一平台又从医用物资全产业链平台升级为应急物资平台,推动山东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这是国内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省级应急物资保障平台。
正是这场疫情,国家层面意识到工业互联网在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出台多项措施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力度。
卡奥斯后来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人知道。
2018年,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成为全球第一批入选“灯塔工厂”的企业。
2021年9月,卡奥斯完成超10 亿元B轮融资,估值突破150亿。
人单合一也好,小微创业也罢,没什么复杂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海尔的渠道、资金、供应链等生态资源优势,实现自我价值和海尔价值的最大化。
2020年,海尔成为全球营业额超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4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之一的海尔智家更是名列世界500强,且排名不断攀升。
同时,海尔在保持家电这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小微机制孵化创立的企业都逐渐走向成熟,海尔生物登陆科创板,表现亮眼;另外两家企业日日顺和有屋创业板IPO已获受理;另一个内部孵化的小微雷神科技也已在青岛证监局进行了辅导备案登记。
此外,海尔通过投资并购方式将盈康一生纳入旗下,在大健康板块深度布局。
3
对于离开,张瑞敏有着充分的准备。
实际上,他不贪恋权位,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甚至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
1999年5月4日,青岛团市委邀请张瑞敏给青年人写一个网页序语,张瑞敏写了一句话: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2005年,56岁的张瑞敏已经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的退休问题,“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不在海尔干了,海尔里面不应该受到任何波动,因为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
这一年是“人单合一”起始元年,这也是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最朴素的出发点。
2019年12月,在海尔成立35周年大会,张瑞敏再次谈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019年12月26日 海尔集团创业35周年纪念会。
让张瑞敏可以放心辞任的,不仅仅是海尔目前各个产业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还有海尔整个团队对人单合一的理解。
周云杰、梁海山都是1988年大学毕业后在海尔从基层经过多个岗位历练成长起来的,参与了海尔改革的全过程,所以他们具有改革和创新的基因。
其实,周云杰和梁海山两位真正属于“赛”出来的“良驹”。
在海尔内部,两人都是年少成名,早在2002年前后,两人就已经分居集团副总裁。
1988年国庆节期间,周云杰、梁海山与当年一起分配到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大学生在青岛海滨。
2005年海尔集团流程再造时,作为当时的集团副总裁,两人业务下沉,其中梁海山负责冰洗业务,周云杰负责物流和商业。在生产和市场一线,两人都打过硬仗,经受住了考验。
同时,在海尔集团内部,各个条线上的年轻创业者也已经挑起大梁,在创客文化和全员创客制的氛围下,更多年轻人愿意在海尔平台上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满眼望去,张瑞敏看到的是他当年抡起铁锤砸冰箱的影子,是人单合一的星星之火在海尔内部已经燎原。
4
在11月5日的第八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张瑞敏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海尔首创的生态型企业传承新机制”为什么是最好的。
他说,海尔颠覆科层制,变成无数小微,小微再组成动态的生态链小微群。一个个链群就像一艘艘小船。每艘船虽然不大,但都具有探险精神,都是“哥伦布号”,自己去寻找新大陆。每一艘“哥伦布号”还可以不断裂变出新的“哥伦布号”,继续寻找更新的大陆,把荒芜的新大陆建设成繁荣的生态。这就是海尔链群合约的自涌现、自裂变、自进化。自涌现的“哥伦布号”链群探险发现新大陆;自裂变出的新“哥伦布号”链群再探险发现更新的大陆;把新大陆变成生生不息的生态,这就是链群的自进化。
从当时担心的“泰坦尼克号”到如今的“哥伦布号”,创业路上“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张瑞敏在72岁之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2021年11月3日,张瑞敏在海尔生物医疗产业园调研。
他认为,海尔生态会做得更好,而且会一直好下去,核心就在于,因为“哥伦布号”的基础是人单合一。人单合一永远把“人”(创客)和用户联系在一起。创客的价值体现在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中,自进化、自适应,而不是传统组织的自僵化。
按照官方说法,海尔创新传承机制的目的是加快各生态圈引爆引领,实现指数级增长的生态价值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瑞敏对周云杰带领新的领导班子充满希望,相信他们一定会为海尔的生态进化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环境,这也是海尔持续进化的动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