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6亿元!
这是1月17日,在海尔集团2024 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第八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公布的数据。2024 年,海尔集团创造了创业40年来最好的业绩:全球收入 4016 亿元,增长8%;全球利润总额302 亿元,增长13%,走出了一条持续稳健向上的增长曲线。
青岛也由此迎来了第一家4000亿级企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不仅是一个颇具意义的时间节点,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节点,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还是在山东省、青岛市的经济工作会上,“信心”都是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而海尔跨越4000亿门槛在当下的最直接意义,就是对发展信心的有力支撑:
相较于2023年,海尔集团的营收在2024年创造了298亿元的增量,增量本身的体量就相当于一家大型企业——2024山东百强企业榜单的门槛是234.72亿元。
最近几年各种不确定性叠加,全球经济都被巨大的下行压力笼罩,但在这种形势下,海尔却一直在稳定输出拉动增长的确定性。2023年海尔创造了212亿元的增量;2022年海尔创造了179亿元的增量。从近年来的数据看,海尔创造增量的脚步也越走越快,这是活力的体现,更是信心的来源。
对青岛来说,这就是海尔作为首席龙头企业的龙头担当。

“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这是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的要求,既是对稳增长“量”的要求,也是对新动能“质”的要求。
海尔迈进4000亿元门槛,既有大体量、大增量带来的“量”,更有背后支撑其在复杂发展环境中强劲增长的“质”。从“量”来看:
在智家定制领域,海尔连续 16 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
在大健康领域,盈康一生收入突破百亿,增长96%。
在新事业领域,卡奥斯已连续6年位居国家级双跨平台榜首;海创汇平台累计培育12家上市公司、7家独角兽、115家瞪羚企业、2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海纳云在青岛、上海等全国10余个城市的项目中落地;卡泰驰稳居全国汽车零售连锁第一品牌;海尔新能源围绕发电、储电、管 电,两年增速跑出行业3倍增速。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今年的重点任务。因此在4000亿这个“规模信心”背后,新质生产力聚合而成的“质量信心”更值得关注。
在智能家电领域,海尔首创的温湿氧磁多维精准控制家用保鲜技术,荣获2024年度家电行业唯一牵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极低温室效应高效大温跨热声热泵”技术,斩获中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家电行业唯一。

在大健康板块,海尔推出“血管内靶向温度管理系统”, 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术后精准降温治疗。
同时,海尔的智家大脑HomeGPT,获中国信通院可信AI 评估最高双4+级评价;卡奥斯首创天智工业大模型,沉淀出4700+机理模型和200+专家模型,助力企业实现工业生产的高精度和高效率。
这些来自海尔的“质量信心”,不仅仅贡献了当下的增量,更是未来持续贡献高质量新动能的能力展示,无论对于海尔还是对于青岛来说,这种创新驱动带来的增长韧性,是当下最宝贵的“确定性”。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方式和重点发生了诸多显著变化,市场愈发多元化、更加注重深度渗透、品牌和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这种变化后的出海模式被称为 “新出海”。
作为中国最早出海的企业之一,海尔也是“新出海”的典型代表。
从最直接的全球市场表现来看,海尔品牌家电已进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已连续16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品牌份额是第二名的1.57倍。在海外市场见到的中国品牌家电中,每10台中有6台是海尔品牌。
目前,海尔已连续6年以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入选“凯度BrandZ 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连续21年上榜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在谷歌与凯度联合发布的“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中,海尔蝉联行业第一,连续8年稳居10强。
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市场的重要性一如既往,依靠创新驱动的“新出海”,也是避免内卷式竞争的必然选择。海尔在复杂国际形势下,依然能够持续保持海外市场的上升态势,呈现出鲜明的高质量“新出海”面貌。
事实上,如果分析中国新时代新出海,能够鲜明地看到创新驱动的特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以及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成为中国企业当下竞逐国际市场的新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供应链调整和消费者本地化需求的推动下,用怎样的模式创新在全球配置资源成为出海成败的关键。
这也正是构成海尔“新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2024年,海尔入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专利局 TOP100榜单,中国家电行业唯一;智慧家庭发明专利5582 项,连续12次全球第一;主导和参与发布5项国际标准,140+项国家、行业标准。
相较于技术层面的引领,海尔对全球化“文化融合”所进行的深层次探索,对生态品牌的不断创新,或许才是其更核心的竞争优势。
从2005年提出以来,人单合一模式经过19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实现了跨越国家、跨越文化的复制推广——日本三洋白电业务、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通用家电、意大利Candy的一个又一个案例,证明海尔用人单合一模式打破了跨国并购高失败率的“七七定律”。在德国博世智能出行、富士通西欧、圣马力诺ASA、非洲西纳等公司,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能源、零售、健康科技、数字服务、通用设备等47个行业,人单合一模式成功复制推广。
基于这些优势,海尔才有底气提出新的增量目标。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在会上表示,持续做强中国、美国、新西兰等引领区域市场,加大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布局。

联合国发布的《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2.8%,主要受到投资疲软、生产率增长乏力以及高债务水平的制约。
如何更好地扩大有效需求、创造增长动力,是2025年的核心发展课题。由此不难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要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在重点九大重点任务之首。
青岛作为经济大市,要在2025年这个关键之年“打头阵、当先锋”,迫切需要“强龙头”企业拉满“增长引擎”,而海尔正是青岛的“首席龙头”。

事实上,海尔已经在2024年,为今年的增长做好了铺垫。
2024年,海尔在全球范围新建供应链项目21个,投产11个。其中, 海尔埃及产业园、上合冰二工厂、郑州压缩机工厂、青岛电热水器工厂等工厂陆续投产,产业链全球布局能力持续提升;同时空气产业规模最大的海外制造基地在泰国奠基。
这些扎实落地的项目,将会持续贡献增量动能,配置全球资源为海尔乃至青岛的发展贡献拉动力。
同时,海尔也在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与覆盖能源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不断拓宽产业实践边界,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海尔也在深化战略投入,并购开利商用制冷,完善大制冷产业版图;并购上海莱士,构建覆盖全产业的血液生态;并购微慕,奠定储能产业发展基本盘;并购伊莱克斯南非热水器业务,拓展非洲市场。
无论是着眼产业的战略布局,还是着眼市场的全球落子,海尔在2024年值得注意的不仅是跨越4000亿的历史性成就,还有着眼未来的引领性布局,大体量基础上,海尔持续为高质量增长打基础。
放眼更长远的发展,海尔提出要积极实现生态转型,构建三大产业生态——
智慧住居生态:使命是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家生态公司, 同时成为中国一流的智能制造标杆。
大健康产业生态:使命是抓住医疗科技发展机遇,撕掉集 团家电企业的标签,打造第二曲线。
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使命是抓AI时代机遇,让数据成为新经济生产力。

周云杰表示,2025年,全球海尔人会坚定不移围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做强全球柔性供应链体系,融入国内大循环持续创用户极致体验,以新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四大关键任务,书写生态“新海尔”篇章。
这与青岛市重点布局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高度重合,也彰显了创新之城创新之企的责任担当。可以预见城市与企业还将共同携手,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撬动更强劲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