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的时代,HOPE平台的总工程师万新明和他的团队,精准地找到了切入点,实现一个又一个“完美”设想。
万新明博士坐在对面,讲起加入海尔这十年,兴致盎然。
2000年,本科毕业的万新明被保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五年后,他成为同届第一位毕业的博士生,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殊荣。
本应继续专注学术出国攻读博士后的万新明,却毅然选择投身到企业科研工作中,让科研成果落到产线上是他心之所向,这一干就是7个年头。
拐点出现在2012年。
那年,在英法深耕科研七年后回到国内的万新明,接到了海尔HOPE平台的邀请,他欣然接受。
HOPE平台(Haier Open Partnership Ecosystem)在2009年由海尔搭建,是一个支持产品创新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区别于在国外深耕技术,在这里,万新明开始接触另一个赛道——做支持产品创新的服务平台。
其实,和海尔的缘分,远不止此。
回想起2007年,在巴黎的公寓遇到海尔冰箱,彼时,中国的产品在海外并不多见,“异国他乡遇到中国品牌,那一刻的欣喜溢于言表。”
即便更新了赛道,但始终不变的是,技术要能够真正改善人的生活。在万新明的价值认知里,“科研创新,最终还是要回到价值创造上来,而且是为用户创造价值。”
二、顺势奔跑
“我们在建立一个大的生态,HOPE平台作为开放创新的桥梁,可以将企业的需求同技术的需要精准的匹配在一起,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产生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开放创新平台」万新明这样解释道。
尽管最开始遇到了不认可的声音,万新明和团队成员们硬是靠着一封封邮件、一个个电话,将国外新技术、新思路带到了研发一线。
他们带来的创新能量也让产线研发团队耳目一新,在磨合与探讨中,逐渐成为了彼此相互信任、共同研发的伙伴。
在将新技术源源不断输送到研发一线的背后,是万新明与团队无数次分析、拆解,拨繁化简的结果,燃气热水器的研发便是很好的例证。
万新明回忆,接到热水器研发部门“杜绝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需求时,自己一口答应下来,并承诺了一个月拿出解决方案。
他带领团队从源头解决问题,分析出中毒的原因是甲烷不充分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那么是否可以将有毒的一氧化碳转为二氧化碳,来规避这个风险?
随后,万新明在HOPE平台发布需求——“寻找一个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的催化剂”。得到充分响应后,他和团队继续摸排全球做这款催化剂最好的企业,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后续规划。
“HOPE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需求拆解能力。”不做简单的连接双方,而是针对不同的需求定制桥梁,正是万新明在做的事。
不到一个月,问题就被解决了。于是,全球首台可除CO燃气热水器在海尔诞生,行业百年来的难题被攻克,安全的燃气热水器走进千家万户。
加入海尔之前,万新明其实有一些忐忑,“在之前工作的外企中,即使职位很高,依旧是一枚螺丝钉,很少有机会参与很多重大事情的决策,你做的,就是你自己这一小块事情。”
在海尔,真的能给到想要的空间吗?科研成果能跟随自己的信念,真正落地?
时间,是最好的答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的海尔,给了万新明最强的定心剂。
发现用户痛点所在,让HOPE团队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也让创新更有成效。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一次微洞察中,团队发现,很多用户饭后将餐盘送回冰箱的时候是存在习以为常的痛点的——两只手端着盘子走到冰箱门口,由于无法直接打开冰箱门,不得已要将盘子放在冰箱顶部,这样一来,就存在盘子被打翻的可能。
“其实,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新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产品。”尽管只是一个小动作,但HOPE平台团队却思考着能否改进开门方式,比如通过声控或手肘轻敲打开冰箱门,让用户的体验更加便捷舒适。
研究成果在企业创新中落地生根,为科研人员实现自我抱负,更实实在在地创造社会价值。
创新所奔向的未来,是对人类生活的关注。
从2009年初创成立,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在全球建立了10+N科技创新生态,链接20万以上的全球专家和100万+资源,24小时不间断进行创新,产品研发周期显著缩短。
目前,HOPE平台每年发布技术需求上千个,解决产业线技术难题近百个,通过与高校院所、中小企业合作,已助力研发出零CO热水器、可变分流空调、自由嵌冰箱等系列颠覆性产品。
记录还在不断刷新。
在这场创新加速赛中,HOPE平台团队一刻都没有放松过。他们在擅长的领域深耕精研,让HOPE平台迸发了巨大能量: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荣获“科创中国”产学研融通组织殊荣,HOPE典型案例也多次入选哈佛商业评论以及国内外专刊。
“如今,海尔开放创新平台成为了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的一张闪亮名片。” 万新明说。
在海尔,像万新明这样的科研人还有很多。铸就行业一流领先地位、让海尔的创新精神得以传承,他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