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过张瑞敏:“你会在意有一天退下来吗?”
他回答道:“老兵不死,只是淡出舞台。”
这一天来了。
11月5日,在海尔集团的换届大会上,张瑞敏主动提请不再参与新一届董事提名。
在他和海尔37年的故事里,总能提到一把锤子。它砸掉76台不合格的冰箱,砸掉冗余的人员架构,砸掉传统工业企业的模式,每一次都是不破不立。这一次,他把锤子挥向自己,断开对海尔的管理权,目送企业远行。
张瑞敏年过七旬,退休早有风声,但外界的震荡在于张瑞敏是海尔的灵魂人物,而他却用放权来证明,海尔正在放弃科层制组织管理,寻找更科学的传承机制。说到做到,张瑞敏干脆到让人咋舌。
回顾之前的37年,张瑞敏一贯如此,超前,果断,几乎看不到他瞻前顾后和畏首畏尾的时刻,在商业上,他一直像一个激进而敏锐的少年。
他有一双年轻的眼睛。
1995年,在北京的梅地亚中心,孔府宴酒用3100万竞得央视广告的标王,获得了每天在黄金时段播放十几秒广告的权限。
同年,张瑞敏花了一样多的钱,在央视打了一个超长的广告。1995年,每集10分钟,一共212集的《海尔兄弟》在央视播出。
这部科普动画其实是海尔和一家动画公司共同投资的,海尔不要求加广告词,只规定兄弟的形象要正面。为此,海尔集团每集需要承担15万元的制作费用,总投入超过3000万元。这部动画片在央视和各个卫视播出了数年,还成为中国第一部出口国外的动画片。
海尔兄弟的形象刻在了一代人心里,这部动画提升的销售额和隐形价值都难以估量。如果你还记得这两个小人,那你可能会想起来,你家拥有的第一个动漫周边,大概率是海尔的冰箱或洗衣机。
这次成功的文化营销归功于张瑞敏的观察。
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铁臂阿童木》是在卡西欧的赞助下完成的,铁臂阿童木的形象和卡西欧的手表、电子琴等产品捆绑在一起,销量大增。动画片老少咸宜,能够提高用户对品牌的认可。
张瑞敏发现了机会,他开始设计品牌形象、包装,同时进行动画片的尝试。算起来,做品牌文化建设与1985年砸冰箱抓质量的时间基本重合。
多数人只知道,在其他厂家做次品时,他抓质量,砸冰箱,却不知道他在抓质量的同时还在做品牌文化的外延。
对外界保持观察和倾听,继而发现更多机会,在张瑞敏的商业生涯里随处可见。
员工曾跟他反馈,在顾客家安装家电之后,发现顾客还要打扫灰尘,不知道要不要进去帮忙,毕竟超出家电服务的范围了。
张瑞敏听说这件事后,当即要求上门安装的员工每个人都要带一块抹布,安装后清理灰尘,把善后也加入服务。这是一个在推出前被员工和对手群嘲的服务,但推出后,海尔的销售额几个月内就开始直线上升。
还有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小事,让他发现了营销的新机会。1996年,一个四川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洗不了地瓜,因为地瓜的泥块会把排水管堵住。张瑞敏没有把投诉当成笑话,反而开辟了一个洗衣机洗一切的产品系列。
洗地瓜的洗衣机,洗荞麦枕的洗衣机,洗小龙虾的洗衣机……这些产品的受众或许并不多,但海尔在消费者心里的形象却日益提升。
张瑞敏身上表现出来的朝气和勇气,更像是一个年轻人所有的。他带领海尔进行过6次改革,几乎每次都是顶着骂声前进。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社会上的。
他2005年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在2019年被《哈佛商业评论》说成是打破科层制目前最有前途的模式。
但“人单合一”的实施让海尔陷入非议,为了变更组织结构,张瑞敏在2013年—2014年两年将2.6万人从总公司裁掉,安置在新成立的小微公司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中层干部。
彼时,人们说张瑞敏疯狂又任性,企业成了他实践管理理想的小白鼠。消费者之间也弥漫着对海尔的抵制情绪。
就这样,张瑞敏在掌声和骂声中一路走来。但无论毁誉,都没能停止他下一次尝试的勇气,也不能阻止他的“年轻”,他恐惧的,反而是居功自傲和老气横秋。
5年前,他获得了耶鲁大学颁发给他的传奇领袖奖,领奖时,他和身边人说,他不喜欢这个称号。他认为哪个企业家视自己为传奇领袖,那就应该看看心理医生。因为一旦贪恋权力,享受成就,就会放弃自我施压,失去朝气。
宣布退休后,张瑞敏的照片出现在海尔的官网上,宣告着海尔的新陈代谢。他的神情充满期待,好像在说,荣誉和诋毁都是过去,不要感叹传奇结束,你看,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