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121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9k+ ·
· 秦朔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为什么是张瑞敏?
这两年,很多中国企业在内外部的挑战与约束下,感到市场越来越内卷,生意越来越难做,想高质量发展却高不起来,企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愿也日渐衰退,“不想干了”“干不动了”的气氛在弥漫。
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如果找不到增量空间,就只能在存量市场打转,拼命打价格战,“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如果人们不愿创业了,哪怕市场上有再多潜在机会,也无人挖掘,显不出来。
“希望和梦想在我们肩上,可是我们有肩膀吗?”
此时此刻,需要一批勇敢的探索者,为我们打开想象之门,让我们看到新的天空。
“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在我心目中,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就是明者,智者,是新时代的敲门人。
为什么可以从张瑞敏那里,获得打破内卷的力量?
因为早在16年前,他就是为了防止企业发展陷入瓶颈、员工状态陷入瓶颈,才开创了“人单合一”的变革,打破科层制,把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交到员工手里,让他们从被动接受任务的经济人,变成自主人,变成创客,主动寻找尚未被满足的用户痛点,创新用户体验。实践证明,海尔是破旧开新的先行者。
别人生产产品,海尔提出:产品会被场景替代,产业将被生态“复”盖。
别人关注销售额,海尔关注终身用户。
别人关注产品收入,海尔关注生态收入。像冰箱,海尔关注的是以冰箱为载体、以用户体验迭代为方向的食联网的整体收入,如接入其中的烤鸭、大师菜、预制菜的销售收入。未来,食联网希望成为一家算法服务的平台公司,把各种各样的预制菜和各家企业的冰箱、烤箱、微波炉等对接,每道预制菜,在不同的加工设备中的最佳使用方案是什么,它用算法为用户推送。
别人出口创汇,海尔出口创牌。海尔收购的通用电气家电公司(GEA),五年多时间,营收是并购前的1.4倍,利润率增长了2.43倍,在高度饱和的美国市场上创造了奇迹。
别人同质化竞争,海尔潜心打造高端品牌卡萨帝、场景品牌三翼鸟,等等。
所有这些不一样的做法,都来自“人单合一”的新思想、新模式、新探索。
2005年9月,张瑞敏在海尔全球经理人年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人单合一”模式。“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人单合一”指员工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分享。
2015年9月,张瑞敏又将“人”升级为各利益攸关方,“单”升级为用户增值,“人单合一”进化为各利益攸关方在海尔生态平台上共创共赢,增值分享。
经过16年探索,在海尔,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已经被扬弃。原来按部就班、依照从上到下分解的KPI指标而运行的组织单元,演变为“自组织、自创业、自驱动”的小微组织,他们通过创造新的增量,获得增值分享,并享受自主创造的成就感。一旦发现新的机会,整个链条上的相关小微就迅速聚合,形成链群,并与外部利益攸关方建立“链群合约”,共创共赢。
“人单合一”已被全球众多一流管理学家视为新时代的管理范式,国外已有一批企业将其导入实践。可以说,海尔是第一个成功出海的中国企业。
“人单合一”不只是思想和模式,还是管理工具。比如“共赢增值表”就是管理会计方面的创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讲席教授许定波作为海尔共赢增值表研究院院长,和一批中外顶尖会计专家一起已经研究了一年多,并在加以完善。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刘红薇说,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价值创造,海尔集团提出了第四张财务报表——共赢增值表作为内部价值衡量的工具,它不仅服务海尔集团自己的价值创造,更是为包括用户、资源方等利益攸关方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创造价值,这也是海尔平台型组织结构的基础——“共赢”和“增值”。
不知不觉中,海尔已经走了很远,今天中国企业遇到的很多内卷,海尔都遇到过,并通过“人单合一”进行了创造性的解决。
通过一个案例理解“人单合一”
真正理解“人单合一”并不容易,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组织概念和组织行为,而且也在不断迭代演进。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上海永慈康复医院(下称“永慈”)是海尔在大健康领域布局的首家医院,这里的员工把自己当成创客,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医院工作人员。他们让永慈成为一家不一样的医院。
在其他医院,用着呼吸机的病人只能呆在ICU里,终日面对天花板。在永慈,用着呼吸机的病人,吸着氧,可以到室外晒太阳。
永慈医院院长沈旭东从医30多年。他说,永慈的不一样是因为,“我们把‘人单合一’跨行业复制,转化成‘医患合一’”。
传统医院把患者当作病历中的病号,永慈把患者当作有痛点的用户;传统医院考虑如何对症下药,看到的只是疾病,永慈关注的是“全员、全社会参与的整体康复”。
永慈从一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痛点:国内一家知名心血管医院每年实施约3万例心脏手术,参加心脏术后康复的患者不足1%。而国外,基本上每个患者都会被提醒要进行术后康复。做不做康复,术后一年死亡率的风险相差2.4倍。
永慈的链群主动找到上海中山医院,共创“物联网心脏康复解决方案”:对病人来说“专家不失联”,对中山医院来说“病人不失联”,对专家、病人及家属来说“永慈医护永在线”。传统医疗服务是“病人追着医生跑”,永慈的模式是“医护围着患者转”。
病人还未离开中山医院的病房,其出院小结就已传到永慈智慧诊疗APP,入院后病人检查、用药、诊疗及康复等信息,可以通过APP共享,中山医院的专家能实时了解病人转入永慈后的诊疗全过程,随时指导,家属也可以全程参与这个过程。
这种物联网思维的共创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中山医院通过共创,降低了医院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了医院服务效率。以心外科为例,通过与永慈共创,缩短了全科平均住院时间0.5天,相当于增加30张床位,全年可以多为2500人提供医疗服务,康复率提升到20%。对永慈而言,全年有1000个心外病人从永慈康复出院,永慈的心肺功能机器人使用率提升了15倍。
故事并没有结束。永慈从与医院共创,延伸到与科技公司共创,他们与康复机器人公司傅利叶合作,共创了中国最大的智能康复机器人物联港。一个康复师可以管理20个病人同时进行物理治疗,颠覆了“一对一”的传统康复模式,实现了科技赋能。自今年3月开港以来,永慈康复机器人治疗已超过4万人次。康复师的效率提升了20倍,对患者来说也保障了康复体验的一致性。永慈和傅利叶共同申报了国家专利5项,傅利叶的销售额增加了5倍。
在不少人心目中,海尔以白电见长。海尔怎么和健康产业扯上了关系,开拓出这么一片新空间?
通过调研,我认为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首先,“人单合一”变革使海尔所有高管都不能原地踏步,只管过去那些事,而必须思考新的“单”在哪里。
时任海尔集团CFO、现任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的谭丽霞在大健康领域进行摸索。她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意识到,健康产业将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康复产业目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将成倍增长。于是决定在健康产业寻单,创单。
2016年12月18日,上海永慈正式揭牌,谭丽霞在开幕致辞中说,“我们开的不只是一家康复医院,希望发展成为医生、护士甚至更多的攸关方共同创业的平台”。
可见海尔的高管层,关键职责其实不是管理,而是在大方向上寻求突破。他们是“领域主”。谭丽霞现在也是海尔生物医疗董事长,该公司2019年10月25日在科创板上市。
其次,“人单合一”的实质是通过放权,让具有创新力、自驱力、创业精神的人,有机会、有平台、有机制,激发活力,脱颖而出。
海尔生物医疗总经理刘占杰,博士毕业后,2001年加入海尔,在海尔特种电器公司当一名普通工程师。“人单合一”支持普通员工成立小微公司,2005年刘占杰抢单成为生物医疗小微的小微主,注册了独立法人公司,从在超低温存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科研工作者,转变为创业者。
海尔提供平台、资金、人才以及用户付薪、增值分享的创业机制,刘占杰团队则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持续创新,2006年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超低温冰箱,成为国内医用低温存储设备规模化生产的先行者。
面对物联网时代,海尔又率先推动低温存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推出了以物联网血液安全管理、物联网智慧疫苗接种为代表的综合解决方案。海尔生物医疗上市后,在几年前参与跟投的刘占杰名下的财富价值上亿。
最后,“人单合一”的目的是创造增量,实现生生不息的价值循环。谁能想到一家做冰箱的电器公司,现在在医疗领域输出的是血液网场景方案、疫苗网场景方案、生物样本网场景方案,等等,更像一家物联网生态公司。这背后的机制就是员工变成自己的主人,从与用户的互动中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迭代进化。
例如,在新冠疫情中,湖北省疾控部门找到海尔,问能不能做出移动的预防接种车,开到社区里接种疫苗。海尔平台迅速生成了“疫苗网链群”,该链群抢抓机遇,团队跟投了50万元,用最快速度响应,造出了5台接种车,开进武汉百步亭社区等地。这一全球首款智慧预防接种车的疫苗接种方案,后来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纳入,一下子火了起来。
一时造不出这么多车怎么办?青岛城运、郑州交运抢入链群,交互出原装与改装并进的方案,交付周期从42天最快缩短为1天,实现当天下线、当天上牌、当天发车。
长期关注“人单合一”的许定波教授说,海尔生态平台的特点是能很好地适应高风险、高不确定的运营环境,实现价值创造和共赢。“人单合一”通过事前制定价值分享和按单分配的规则,事中动态显示小微目标的达成,事后按照规则进行利润兑现,解决了各个利益攸关方的激励问题。
每一“单”都由一位小微主发起,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方都参与抢单,变成平台的利益攸关方。由于每一“单”的收益只与该合约有关,不和海尔的股价挂钩,不把激励一次性固化,这就促使小微、链主不能躺赢,必须一单之后就努力寻找下一单,人人有机会创造和分享,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息。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何不固化,不内卷,关键是朝向未来,建立鼓励每个人做事、做新事、创造性地做事的文化和机制,用开放生态、共创共赢的思维重构企业原有的边界和结构。企业的“企”,是“人”加上“止”,只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永远涌动,企业就不会陷入内卷和停滞。这就是“人单合一”给我们的启示。
听张瑞敏谈话
9月17日,第五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在青岛举行。借此机会,我再访海尔,并与张瑞敏再次交流。
每次和张瑞敏交流,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读书不如他多。这次交流中,他谈到数学家曼德勃罗的“分形”理论,以此表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用户体验是“一”、不断衍生的迭代场景构成“一切”的意思,我确实不知道曼德勃罗,赶快随手记下,再去搜索。
张瑞敏一开始就说,他刚看了我关于《噪声》的文章(《当我们被噪声困扰,出路何在?——专访〈噪声〉作者卡尼曼、西博尼》),他有不同的观点。《噪声》指出,“噪声造成决策的不一致”,所以要通过加强纪律和规则来保证决策的一致性。而他认为,在物联网时代,即使靠纪律实现了内部决策完全一致,也并不保证决策的对。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决策和用户的需求完全一致,这是动态的一致。用户的需求不是固定靶,而是移动靶。
张瑞敏评论说:“阿斯比(Ashby)提出的人工智能第一定律说,任何有效的控制系统都必须与它所控制的系统一样复杂。物联网时代,外部环境非常复杂,用户体验随时变化,所以不应该追求内部决策的一致,而应该致力于内部决策和用户需求相一致。这就是‘人单合一’,让员工利用链群合约,自己去研究用户的需求。用户今天有需求,你明天能不能保证让他满足?”
张瑞敏说,2002年卡尼曼因为“前景理论”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理论更值得关注。“前景理论”研究的是人在面对获得和损失时的风险喜好与风险规避问题。“现在的大企业更多是风险规避,而不是风险喜好。每个人都想着慢慢升迁上去,就可以得到利益,何必要去冒风险?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怎样使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前景能有更大价值,而甘愿冒风险?甘愿冒风险就是创业,去尽力在市场上实现和用户需求完全一致的决策。”
这是张瑞敏给我上的第一课:重要的不是用纪律和规则来消除噪声的不一致,而是让更多人亲自参与,基于各自对用户的洞察,做出选择,由此保证决策的不偏差。
显然,张瑞敏的思维是“去中心化”的。他不相信那种独断专行的CEO的决策方式,哪怕他再聪明。他相信,正确的决策是在和用户的时时互动中产生的。他是一个用户中心主义者。
他接着说:“以家电企业为例,过去大约一年就出一个新产品,新产品要经过很多流程,市场调研、论证、决策……最后大家统一认识了,定下来做一个新产品。但这个新产品是不是用户要的呢?未必。但这一年可能就完全失去了。现在需要和用户完全动态地结合在一起,随时了解他的需求,随时给他创造。硅谷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第一次推出的新产品不能使你感到脸红的话,你就推出的太晚了’。意思是说,只要差不多就应该推出去,有问题没关系,再去修改、迭代。这和那种静态的观点‘万无一失再推出去’,完全是两回事。我们原来学日本,日本就是这一套,但现在根本不行了,跟不上市场变化。”
张瑞敏和我的交流就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着。我的感觉是有好多节的管理课,浓缩在一个小时里,灌给了我。以下是他的主要观点,为保持原汁原味,采用第一人称。
1、组织应该是湿的,而不是干的
要实现“人单合一”,组织就不能僵化不变,组织应该是湿的(注:《未来是湿的》, 克莱·舍基著,讲未来的组织形式应该是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不能是干巴巴的科层制。科层制是一个个的筒仓,各自为政,互不联通。这就使组织行动非常缓慢,互相之间没有有机联系。所谓“湿的”,就是说切融合到一起,这也就是我们探索到今天为止的“链群合约”。
链群合约是我在哈佛商学院和教授们座谈时,他们提出的问题。把科层制打掉了,这很好,但是用什么来代替科层制?我想不但要创造性地破坏,还要创造性地重组。重组出一个不是科层制的新组织,网络化的组织,有机联系在一起、但并没有谁来指挥的自组织,这就是链群。
链群里,所有小微都在一起,小微里,所有人的利益都在一起。而且小微是开放的,不是像过去那样围着部门的围墙转,而是打破部门壁垒,一切围着用户转。如果用户对你的决策买账,这就是一致,如果他不买账,那就是不一致。传统的组织一定有主体和客体——管理者是主体,被管理者是客体。但是在链群组织里,没有主客体,每个人都是主体,因为每个人都是链群上的一个节点。
2、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才能走出“公共牧场困境”
为什么一定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自主人,让每个组织都成为主体?
全世界所有的企业在下KPI指标时,永远是上下博弈,上面希望数大一点,下边希望数小一点,讨价还价,但到底用户在哪里?创造的用户需求是什么?
所以我们现在要“去KPI”,要的不是KPI这个数,而是要创造用户。原来的管理,领导给你下数,领导告诉你数大一点,报酬大一点,数小一点,报酬小一点,现在变成相关小微、链群结合在一起,一盈俱盈,一损俱损。
这时大家必须协同,变成“纳什均衡”,就是所有人都必须奉献自己的力量,保证大家的利益,不能为了我的利益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相互之间不允许有人拖后腿。
比如,海尔正在探索增值分享机制驱动下的“创单链群”与“体验链群”的融合。体验链群负责做用户触点,直到社区。互联工厂则是创单链群,负责研发、生产等。
举例说,过去集团把销售目标下给郑州市场的体验链群,郑州提出生产多少,再把指令下到合肥工厂的创单链群,合肥配合生产。现在集团不再下指标,两个链群之间签定对赌条款,体验链群赌零库存和市场爆款,创单链群赌零不良和零延误。对赌后,创单链群主动去郑州清点商业库存,并将之前外包装破损的产品进行处理,做到零不良,体验链群则根据对用户的把握,直接给创单链群下订单,争取零库存。
过去,各自围绕集团下的指标干,现在是两个链群一起围绕用户干,开发什么产品、售价多少,都自己说了算。过去,销售增长率同比从未超过10%,现在,同比销售增速常常超过30%。这就是同舟共济、没人扯皮的结果。
很多企业都有经济学所说的“公共牧场困境”,大家都想占便宜,你放10只羊,我要放20只,都搭便车,最后牧场就没法运作了,都想占一点便宜,占到最后企业就破产了。这要通过制度来改变。比如出差报销,现在的规则是,把差旅费从利润当中抵扣,这样大家就会千方百计少花钱。从青岛到北京,早班去,晚班回,省下晚上的住宿费。这时不是我的钱与你无关,而是我花的钱就是大家的钱。弗里德曼说过,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既有效率又省钱。
3、人的价值最大化
过去,中国企业确实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都是学外国的,先学日本,后学美国,但现在不是我们学不学的问题,是他们也走到头了。原来的泰罗制以及科层制,在物联网时代完全不适应了,而且尾大不掉。而我们没有什么包袱,可以大胆走到前面去。
我们创造的物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模式,与过去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过去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我们是以人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人单合一在GEA可以接受,我们兼并日本三洋,它也可以接受,为什么?因为可以彰显每个人的尊严,而他们原来完全是以产品为中心,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忽视了员工的利益。
从文艺复兴后,西方从神性走到了人性,如自由平等,但在企业里并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的CEO就是国王。而人单合一是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解放出来,让所有在网络上的人都得到利益。例如海尔的智慧家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超值分享。而过去是只要我自己得利就好了,那是零和博弈。
马克斯·韦伯希望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合一,但因为没有合一,始终是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很多西方企业始终解决不了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合一。为什么西方工会那么厉害?因为觉得企业剥削我,因为不知道自己创造的价值是多少,人单合一则鼓励你创造,“企业即人”,要用机制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自驱动”。比如现在的价值创造是10块,你创造到12块,那两块归你,你就有能动性了。我们在美国日本都和工会打交道,工会对这样的做法没什么意见。
2019年美国有个CEO圆桌,提出对利益攸关方负责,想法很好,但缺乏实现的路径。人单合一则永远是把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合一,而且这个合一会体现在每一方身上。比方说智慧家庭,我不做地板,让地板商参与,我要求你必须创造价值,你不应该有污染,应该保护社会环境。如果你不能保护环境,就不要参加进来,这就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也就是把组织网络化,把每个人和用户连到一起。
4、只有用户,没有对手
一企业如果要做点事儿,特别做有差异化的事,别人都会有质疑,重点在于你怎么来看待这个质疑。我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说,因为我自己有一个原则,就是——只有用户,没有对手。
我不会研究对手现在做得多么快,做得多么大,我只研究用户要什么,然后满足这个用户需要多长时间。比方说出口创汇还是出口创牌,出口创牌就是“盯住”用户。人单合一关注的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必须做哪些变革,让每一个员工和用户连在一起。但一般的企业往往是没有用户的,他们只有对手,比较关心怎么成为行业老大,要把谁干下去。
海尔在变革过程中,可能别的企业比我的销售额高很多,也有很多文章来讽刺我们,但我觉得没什么关系,我只关心我现在离用户还有多远,我是不是在离用户越来越近。现在事实证明我们在很多方面走到前面去了,我也不会关注对手,我只关注我能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生态企业,如果真正变成一个生态企业,就进入到黑海战略,即打造不可模仿的生态品牌和场景品牌。没有必要去做那种贴身格斗。
5、管理理论和机制是“因”,财务数据是“果”
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机制,这是企业发展的“因”,财务数据是“果”,如果企业的发展路径是对的,这个果会有,只是时间问题。就像那句说烂了的话,“正义不会缺席,只是迟到而已”。如果路径不对,短期看发展很快,但迟早没有路可走。我不会天天去盯着那个数,我在海尔37年都没有在财务报销这一类的单子签过字。很多CEO可能觉得签字是彰显一种权力,但我觉得这是没有什么必要去关注的,你要关注的是到底要走什么路。
可能有的时候这个月挺好,下个月也挺好,你就觉得赢的多,但到最后你在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我觉得管理的思想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在管理思想上不清楚,财务上数大小都没有用,迟早会无路可走。
现在连500强的寿命也越来越短,因为时代发展越来越快,有些企业可能之前都做到世界第一了,现在却轰然倒塌。很多企业津津乐道的还是,这个月把谁干掉了,财务数据又上了多少。其实这真的是没有多大价值。
6、21世纪企业的竞争力在于谁的终身用户更多
经济学家常说,21世纪企业的竞争力在于谁的终身用户更多。你只有去创造体验迭代,才可能有终身用户。流量是永远创造不出终身用户的,体验才可以,而用户体验需要不断创新和迭代。今天创造一个体验,这个体验明天又可以有新的变革,就像裂变,或者像曼德勃罗说的分形,永远也不知道用户的需求什么时候能满足,他没有满足,就要不断去做。
这种无限的游戏就像开放生态一样,不断演化,永不僵化。这种生态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我觉得这也是在企业内部真正实现平等的途径。
7、促进共同富裕,是要让每个人的价值发挥出来
中央最近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始终也在想,怎么把每个人的价值都发挥出来。我认为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削富填贫,因为削掉了也没用,那只是静态的财富,昨天的财富。更重要的是,怎么能使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致富的机会,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人单合一就创造了这个机会,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共同发展、共同机会。我们有些普通技术人员,在海尔平台上创业、上市,不是一个人,而是几十个人一块创业,这种创业团队非常多,他们是共同致富。
马克思把人类发展分为三个共同体的阶段,第一个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也就是原始部落;第二个是市民社会共同体,“物的依赖性”是其基本特征,在增强人的独立性的同时也导致人的异化,被马克思批判为“虚假共同体”。马克思所希望的、最后的、理想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什么?是自由人联合体。共同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人单合一,人人有机会创业、投入、上市,这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即每一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结语
张瑞敏说,“内卷”就是过度竞争,“躺平”就是退出竞争。只要建立起人单合一、自主人、自组织、让价值循环变为自驱的体系,实现高端品牌、场景品牌、生态品牌的不断升级,那么“内卷”“躺平”就与我们没有关系。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驱机制的建立,而不是从上到下去控制、去加压。
“企业的领导者需要真正认识到,员工可以做到、有能力做到你以为他做不到的事情。就像量子管理所说,每个人都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粒子性是位置,波动性是速度,你知道他的固定位置,但你不知道他的速度,所以应该放开,把他的速度彻底展示出来。但一般的企业只知道员工的位置,如学历、背景等,也就是粒子性,而不知道其波动性,不知道其潜力。能不能放开,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和张瑞敏的交流,让我再一次感到,人单合一之所以走向世界,在不同行业和文化中都能得到认同,本质是因为,它致力于让每个人获得尊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尊严的基础就是两个字,自主。当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个人的活力就能充分展现,而活力是繁荣和创新之源。
就此来说,人单合一与其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是植根于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以及追求自主、在利他中成就自我的意志。这种精神和意志必将感染和引领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共创21世纪人类商业文明的新篇,并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